我是怎么发现自己对“括号”情有独钟的?
记得那时候,我在一家小出版社工作,主要负责编辑和校对。每天面对面的就是成堆的纸张,那些看似无边无际的字迹,是书籍、文章和报告的生命线。我习惯于用红笔批注,一旦发现错别字或语法错误,就不能不停地在句尾加上一个个小小的方框——括号。
那些日子里,我的眼睛总是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些可爱的小角落,它们像是在文本中跳跃着,为读者提供了额外的信息或者解释,让阅读变得更加清晰。有时候,当我在写作时,也会自觉地将一些非主流观点或者私人的想法放在文章末尾,用圆括号包裹起来,这样做仿佛给了它们一种隐秘而又不可触碰的地位。
慢慢地,我开始意识到,不仅是我这个编辑,对“括号”的热爱也深入人心。在生活中,无论是快速拨打电话时急切的话语中的短暂沉默,“嘿,你忙吗?”;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与评论,人们常常会使用冒号和圆括号来表达更多的情感和细节,如:“你好啊(昨天还没睡呢)!”这样的交流方式,让我们之间似乎更近了一步。
有一次,在一次聚餐中,与朋友讨论文学作品,我们谈到了作者如何巧妙运用不同类型的心符号,比如斜体、粗体甚至是破折號。我提起自己的编辑经历,说起了那些多彩多姿的小方块,它们就像是故事背后的幕后大师,无声地引导读者的思绪。
朋友听了哈哈笑着,说:“你真是‘(超级)’喜欢‘[空白]’啊。”这句话让我突然意识到,即便是在文字游戏之外,“括号”依然存在着它独特的情感价值。它可以承载希望,也能传递安慰,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的手势,但总能让对方感到温暖。
从那以后,每当我再次拿起手中的笔,在文字间添加那个美丽而微不足道的小角落,我都觉得心里充满了一种满足感。这不仅仅是一种审美,更是一种情感沟通的一种方式。而且,这份情愫可能永远不会结束,因为只要文字存在,所谓的心符就会继续跳动下去。(微笑)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