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已经成功集结超过24万位“分手大师”,他们都以拆散情侣为己任,拥有着共同的目标——“劝人分手”。“不分手留着过年吗?”是她们的响亮口号。在“劝分小组”里,网友只需讲述感情疑惑,立刻有“分手大师”迅速结合情况给出最佳反馈。
“男朋友不给我看手机怎么办?”当你有点犹豫有些纠结地在劝分组发出这样的贴子,马上会有姐妹过来给你指点迷津——
一个微信昵称,一个微博互动,一个朋友圈点赞,都可能出卖一个人真正的内心。微信昵称是“好兄弟“的,有可能是他的红颜知己;微博同城互动的,有可能线下已经见过面了;而朋友圈的分组的点赞,简直就是红线上的兴风作浪。
网上流传着一句话:“没有一个女生能活着走出男朋友的手机,如果能,那就证明他有另一部手机。”在劝分组里,手机是大部分人分手的导火索。
能不能让伴侣看手机,是检验情侣感情标准的一个试金石,尽管坦诚不一定是爱一个人的表现,但是有的人仍然需要伴侣坦诚来证明对自己的爱,与此同时,又往往很难接受伴侣以隐私为由拒绝坦诚。许多对一份感情十分自信的人,都在上面栽了大跟头。
在这场爱情博弈中,劝分组的人慢慢达成了共识——互相尊重是前提,但要相信直觉。亲密关系虽然应该建立在信任基础上,但人性始终是不可跨越的。看完手机,笑不笑得出来的女生都要说一句:呵,男人。
在劝分组里,另外一个原因就是——钱。近几年,随着消费主义甚嚣尘上,人们开始用金钱衡量爱情的价值,比如相信“TA不愿意为你花钱一定是不爱你”。钱从安顿身心的依靠,演变成了衡量感情的“黄金标准”。
前几天是中国情人节七夕,每到这个时候,就是劝分组最热闹的时候,大家纷纷在组里晒出对象送的礼物,开展“七夕礼物”大赛。不同于微博和朋友圈的争奇斗艳,劝分组里晒出的往往是那些不太能拿得出手,略微让人有点尴尬的礼物——
由于很多男生在七夕这天表现不佳,被劝分组姐妹怒骂渣男。但另外一边,男生们也很委屈,知乎上,一个男孩子给女朋友买了15件礼物,因为不合心意,女生把15件礼物都丢到了门外。
不得不说,金钱确实是一段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。金钱观之于亲密关系的特殊性很多时候在于:相比其他社会关系,每个人人性最算计的一面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被暴露出来,进而给感情带去或多或少的伤害。人品、人格、自尊心、等,人性中最原始的东西都容易在金钱折射下被放大。
有的女生在乎的不是这份礼物多少钱,而是这个礼物没有你买给前女友的贵,那是不是等于你没有那么爱我?
有的觉得我付出了同样的金钱,而你不能给与同样的回报,我在这段关系中提供的是不是只有金钱价值?是不是处于弱势地位?
所有与金钱相关的冲突、讨论,其最终目的,都不是着眼于金钱问题本身,而是想要了解伴侣对自己的感情深度和三观的契合程度。不过在消费主义的渲染下,钱从安顿身心的依靠,演变成了衡量感情的“黄金标准”。
“异地,微信或者电话男朋友从不主动找我,都是我主动找他……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很照顾我,你们有什么建议吗?”
除了最常见的沟通、见面问题致分手外,异地恋情侣们最容易对未来陷入迷茫。只要有了“今后去谁的城市”的讨论,就能响起分手的前奏。
事实上,太多的异地情侣输给了距离:任何一点点小问题都很容易引起较大波澜。且长时间的不见面、靠手机联系,总是会感觉少了点什么。
另一方面,“距离”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行为的约束。山高皇帝远,“距离太远”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出轨的帮凶。
“异地恋困难重重,破产的理由多种多样。近一半的异地情侣还是输给了距离,出轨的威胁也不容小觑。
尽管现代社会对“性”的态度,似乎越来越开放了,但大众对于“出轨”的容忍度依然极低。出轨。在劝分组,只要是不忠诚,都能引起轩然大波和众人的唾骂。
给陌生人发短信,在约会软件上玩暧昧,或者是在游戏中组成恋人、给某个主播刷礼物,在豆瓣里都叫不忠,这种情况最不能忍,在劝分组属于送分题。
复杂生活里,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做到完全袒露自己。有秘密再正常不过,但不要以隐私为借口背地里欺骗和伤害对方,更不要试图挑战人性,人性是禁不起质问和考验的。
两个月看下来,很多标注“未分”的人,慢慢的也分手了。也许这些人在问出问题的那一刻就知道了答案,但是需要陌生人的认同和感知。
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,但又极度害怕被伤害。在没开始一段感情前,或者有了一段感情后,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寻找答案,一个关于”什么是爱“、如何找到幸福”的答案。
劝分组并非低能,在“分手大师”们眼里,“劝分”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,本质是想让广大身陷虐恋的痴男怨女放过自己、放过对方或者放过双方,过得更好更幸福。简而言之,就是根据实际情况“理智劝分”。